编者按:科学殿堂里,从来不乏女性身影。在中国,古有嫘祖养蚕缫丝,黄道婆衣被天下,今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王亚平上九天摘星……
据统计,目前,有超过4000万女性科技人才活跃在科研一线,她们凭着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良好沟通能力,用自己不懈的科学追求,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担当和丰硕的科研成果,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潮新闻推出专题报道#了不起的她#,致敬科研“她”力量。
黄诗嘉在做实验。潮新闻记者 贾晓雯 摄
细胞摇床上,锥形烧瓶中的细胞跟随培养基开始高速旋转。旋转均匀后,黄诗嘉将烧瓶取出,把样本均分成四份,准备做提取蛋白质的实验……2024年3月初,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这间实验室里,我们记录下这位95后女博士后平凡的工作日常,和她在科研一线,奔跑的又一天。
科研人的孤勇:“到成功为止”
1996年出生的黄诗嘉,现在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柴继杰课题组博士后,长期致力于植物免疫信号通路的研究。
“植物就像人一样,也会受到许多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植物病害的发生会大大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黄诗嘉说,有专家估算过,我国每年因病虫害导致粮食损失1400万吨,“我们希望能培育具有更高抗病能力的作物品种,提高产量。通过解析关键蛋白的结构以及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从而实现对植物天然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基因或是关键信号分子进行改造,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减少病原体对作物的产量损失。”
截至目前,黄诗嘉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5篇SCI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以两篇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据了解,这两项研究发现了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两类新型植物免疫信号分子,可以作为通用的天然免疫激活剂来抵御多种植物病害。该研究为育种家培育更高抗病能力的作物和科学家设计更具保护能力的小分子提供了理论支持。
阶段性成果的背后,则是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再试……
2019年,在柴继杰导师的指导下,黄诗嘉开始尝试她的研究——寻找植物中传递免疫信号的“小分子”,解读植物免疫的信号通路。
“简单来说,这个课题的理论基础是这样的,我们发现TNL类抗病蛋白能够产生多个第二信使,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对这些小分子进行改造之后,可能制成环保并且对多个病原体都具有抗性的新型农药,来提高植物的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专业术语流水一般从黄诗嘉口中涌出,科研人严谨、理性的一面流露出来,研究过程的枯燥、艰辛和一次次失败的苦闷,被她轻描淡写地带过,“这个课题其实有很多关键步骤,只要某一个阶段实验不理想,就要重新尝试,成功的日期无法预计,只能到成功为止。”
2021年5月,黄诗嘉去上海收集数据,回北京的高铁上,她突然收到柴继杰老师的信息,“解析的结构中有小分子的电子密度,证明了信使分子的存在。”仿佛孤勇的赶路者看到了巷道尽头的光亮,黄诗嘉记得当时的自己非常激动,“觉得之前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黄诗嘉。受访者提供
学霸也曾经历“至暗时刻”
黄诗嘉是典型的学霸。
2014年,凭借666分的高考成绩,她被中国农业大学录取,又以连续三年年级前三的成绩,获得了保研名额。随后,她通过参加清华大学的夏令营自主招生项目,进入清华学习。回望在科研经历中取得的成果,黄诗嘉觉得成绩的本底是努力和踏实,再加上一点点运气。
在科研领域流传着一种说法,运气大于努力。黄诗嘉并不否定运气在科研中的重要性,“所有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都是离不开运气的成分。”比如说,在她博士研究阶段,每一步都有幸运之神的照拂:纯化出行为好的蛋白、长出漂亮的晶体、鉴定出新的小分子……
“但是‘运气’与‘努力’哪一个重要?”黄诗嘉反问,这些成果,并不仅仅靠运气,而是扎实地做好每一步实验才得到的,“所以,我认为,重要科研成果的孕育,需要运气与努力共存。”
其实,在做科研期间,黄诗嘉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有过最挣扎的时刻。当时,黄诗嘉处于博士三年级上学期,刚结束了因为疫情封闭在家的时光,一方面要面对博士资格考试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停滞已久的课题重启后遇到的瓶颈,这一度让她陷入了迷茫甚至焦虑的状态。
很幸运的是,当时的她遇到了之后科研生活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一位女生,她的乐观、开朗影响着黄诗嘉,两人相约去雍和宫、一起探店、一起追剧……在实验室之外,汲取前行的养分。
“遇到她是我度过挣扎时刻的一剂良药。”黄诗嘉说,慢慢地,一切都步入了正轨,也正是那之后,课题很快便有了成绩。“有时候,女孩子间的鼓励和支持很神奇。”
除了伙伴的支持,黄诗嘉也会钻进文献里释压,渴望以此获得更多的科研灵感。她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习惯:每天空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用来听音乐、看偶像剧、跑步,放松自己,以更好的姿态迎接第二天的科研工作。
黄诗嘉在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潮新闻记者 贾晓雯 摄
“一直奔跑是我的人生”
2023年12月31日,黄诗嘉去了梁静茹演唱会现场跨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她发了一条朋友圈,“2023年是梁静茹给我的勇气,2024年继续加油~”
“其实,真正带给我勇气的是我的导师柴继杰老师。”谈起偶像,黄诗嘉说,柴老师对科研的钻研精神令人敬佩,给她最大的影响是坚定的科研态度。
她的导师柴继杰并非生物科班出身,但被称为“从造纸厂走出的顶尖科学家”,还是中国大陆首位获得德国洪堡教席奖的科学家。
身为柴老师的学生,黄诗嘉把科研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自信或许是不少女性科研工作者所缺失的,但柴老师给了我们很多自信。”黄诗嘉说,柴老师其实很少会当面夸赞学生,但当她们两个女孩子做出研究成果时,柴老师也不会吝啬夸奖,还把植物免疫学“大牛”发来的祝贺信转发给了她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做科研的决心。”
黄诗嘉所在的柴继杰导师课题组里,近一半的科研工作者是女性。黄诗嘉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活跃在科研领域,她们更能钻研,面对失败,也更有耐心。
小时候的黄诗嘉,喜欢看悬疑片,梦想当侦探,但长大后,她发现,自己更喜欢的是待在实验室。
黄诗嘉说,当她在实验室,带上手套,打开显微镜,观察细胞的那一刻,她的内心会异常安宁,这是科研带给她的神奇感受。正如她最近在追的剧《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的片名一样,她将继续在科研路上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