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西湖新闻2024本科招生

亲历丨施一公领衔 西湖大学222位博导候选本科生导师
大学新闻
公共事务部2024年03月12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2022年春天,西湖大学首届创新班启动招生,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了“学术导师”,由博士生导师担任。

    这是西湖本科生培养中一个根本性的制度设计,也因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什么叫“学术导师”?为什么要给本科生配备“学术导师”?

    校长施一公说——

    如果说,西湖大学的培养体系,就像一个“因材施教”的“大伯乐”,那么,其中最关键的元素之一就是需要一个“小伯乐”——有一位老师,能从你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跟着你,陪你走过大学四年,甚至陪你走过本博连读,把你带入一个学术殿堂,让你能够脱颖而出。

    2022年,西湖大学首批本科生学术导师出炉,由包括施一公在内的42位博士生导师担任。2023年,导师团队进一步扩充到70人。2024年,西湖大学将继续在220多位博士生导师中,为本科生筛选配备最强导师团队。


2022年,首届本科生成人礼

    等待你的,或许是各自研究领域内的开拓者或者领军者——

    比如孙立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化学会会士、英国化学会会士、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Mohamad Sawan,加拿大“三院院士”、 国际著名智慧生物医疗器械领域科学家; 仇旻 ,美国光学学会理事会(扩大)理事,专注于微纳光电子学研究,从他实验室走出来的学生在华为、荷兰ASML等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大受欢迎;黄嘉兴,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学者奖、德国洪堡研究奖获得者;金耀初,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IEEE计算智能学会主席、德国洪堡人工智能教席奖获得者;陈华一,法国数学会会员、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

    你也可以选择雄心勃勃、希望闯出一番天地、和你有更多共同语言的青年科学家——

    张鑫 ,曾获美国斯隆研究奖、宾州州立大学Priestley杰出化学教学奖;杨剑,专注于统计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曾获澳大利亚总理科学奖(2017年度生命科学家);何睿华,发现世界首个光阴极“量子”材料;90后博导吴建平,首次解密精子活化开关CatSper通道;90后博导王睿,入选2022年度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需要区分的一个概念是,“学术导师”不是“班主任”,不是天天管着你上课、盯着你作业的那个人,而是你迷茫、困顿、挫败时,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求教的那个人。

    他们有宽广的学识或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世界有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可以随时为你答疑解惑。不仅是学科方向、选课和学业,也可以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以直接给他们发微信、打电话、见面聊、或者一起吃饭,参加他的组会,在他的带领下做实验。他和你是“亦师亦友亦同道”。

    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故事,过往两届西湖本科生的经历,也许可以给你更直观的印象。




    惊 蛰的晚上, 2024年3月6日。

    学术会堂,“双钢琴之夜”正在进行,勃拉姆斯圆舞曲自由轻盈,如同微光中的海面。不远处的学术环E10-315教室,程子正和陈嘉昊,两位本科生正在做一场报告,展示二维伊辛模型Onsager解的推导过程。

    吴从军是两位同学的学术导师。当晚,他在“双钢琴”和“双同学”之间,选择了坐在教室里听讲。粉笔击打着黑板,倒也是另一种节奏。

    吴从军,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加入西湖前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担任物理系正教授 。

    伊辛模型可以描述磁性相变的过程,是统计物理的经典课题,在现代物理的各方面都影响深远,甚至在社会学也有应用。 总之,这是一个极难啃的物理难题。这个任务,吴从军在寒假前建议两位同学去攻读二维经典伊辛模型的Onsager解。两个年轻小伙子搭档研究物理,有点像当年杨李组合?程子正马上笑着回答:“可别这么说。”

    大家时间比较紧张,吴从军会在吃饭时间约上两位,问下进度,解答下疑问。但大部分时间,想要把这个难题啃下来,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两人开始看文献,把重点的内容相互发给对方。到了分享的那晚,如果要把这个问题完整讲完,大概需要四个小时,可见问题的复杂。

    错过音乐会的吴从军倒也心情不错,他发了一个朋友圈:“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他看来,经典的东西,是一种思想源头

程子正(左)和陈嘉昊
    惊蛰之夜的这场交流,不过是导师制的一个现场。在西湖大学,导师制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答案。

大一新生周以珊,很显然,为自己的答案,做了准备。在选择导师之前,她先行一步,先列出了目标导师,一个个发邮件,提前拜访,导师们也都同意了。就这样,她提前“面试”导师,最后选择了杨丹教授。

杨丹,曾在香港大学工作多年,是西湖大学第一位女性讲席教授,横跨化学、生物、医学三个领域,在世界有机合成领域有重大影响力。

“拜师”之后,杨丹并没有急着教会周以珊什么,倒是能见面聊天,一起吃饭。有一次,周以珊和其他同学,去杨丹家吃饭,杨丹下厨。她记得很多好吃的,连凉菜也好吃,科学理想?好像聊起了一点吧。

有一次,周以珊对杨丹说,数学好难啊。杨丹认真点头,说,是啊,真的耶,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对数学头疼死了,后来我就死啃,数学考了第一。


杨丹说话,总这样温柔又一针见血。好几次深夜,周以珊去小餐车买吃的,在学术环门口,碰到了杨丹,她刚忙完。前几天,杨丹从机场买了一个便携显微镜,给大家展示,开心地像一个小孩。

显微镜可以连接显示屏,杨丹就探索起自己手上的皮肤:“看,这是毛孔,哦,这是我前几天的伤口。”杨丹还没有谈论过将来,但周以珊已经知道,热爱的样子。



周以珊(左)和杨丹

    亦师亦友,也许这更像是学术导师和本科生的关系。 比如陈虹宇教授,他是出了名的不爱被称为老师,所有人都叫他虹宇。遥想当年,从全班倒数,到成为耶鲁博士,他的“逆袭”故事为很多人所熟知。 陈虹宇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副院长、理学部副主任,致力于纳米合成研究。

    有一次,虹宇去看张思畅做分光仪,张思畅是大一新生。虹宇问,你说光栅它为什么能分光呢?张思畅说,不知道啊。虹宇说,我也不知道,回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

    虹宇主张主动学习,面对未知,不要装作已知。 众所周知,他要求学生每天给自己提问,最好问倒自己。虹宇教张思畅说,哪怕你给微信文件传输助手发一段语音,讲讲你对一个科学问题的理解,都是在整理思维。

    张思畅才明白,这就是高中和大学的区别,高中是直接告诉你确定的知识,而大学是来到了知识产生的现场,你需要去思考,知识是怎么来的


虹宇和同学们在食堂“撸串”

    大一的王宇皓同学也有这种蓦然回首的感觉。

    从初一就喜欢计算机编程的他,中学期间一直在参加计算机竞赛。他说,编程的过程,其实就是工程的过程,确立问题,然后去解决,如果遇到问题,就通过学习来找方法。由此,他练就的是解题的能力。

    来到大学,王宇皓才发现,这种模式,并不是科学的全部。他的导师李子青,给了他“当头一棒”,类似菩提祖师在孙悟空后面敲的那三下。当下大语言模型很热,很多人扎堆去弄,他导师却这么说,做科学不能“卷”,你得找到,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

    人工智能讲席教授李子青,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Research Lead,他设计研发的多个人脸识别系统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家级重大安全项目中落地实施应用。

    不盲从,不跟风,有自己的判断,其实是王宇皓学会的“第一课”。 第一个学期的科研训练,王宇皓在李子青的实验室,研究降维算法。人作为三维空间生物,对高维度的数据,是难以直观感受的。这时候,降维算法就像是给这个复杂世界做的投影,这在开云app官网下载安卓 中极为有用,王宇皓颇为痴迷。

    讲这么多,这几位同学的故事,也像是在“双钢琴之夜”泛起的微光,这个世界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寻找的过程,已经如此迷人。那晚,吴从军走出教室时,微风中已经有一种春天的气味。其实,他在那个朋友圈的结尾处如此写道:

    就像《老人与海》里的那个老渔夫看到了那个小男孩,其实是想起了他的年轻时代。



扫码了解西湖大学讲席教授



扫码了解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