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西湖新闻学术研究

AI助力,西湖大学刘仕团队发现螺旋铁电
大学新闻
徐珊刘仕实验室2024年07月26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media@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还记得你第一次见到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星空》的感受吗?你是否也被那些宛若在动态旋转、呈螺旋状的不常规的星星所吸引?

螺旋之美,不止于画布,它的功用,也不仅在艺术。在生机盎然的生物界,双螺旋结构的DNA,是生命遗传信息存储和复制的基础;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包括银河系,许多星系都是螺旋星系,它们的形成和演化是天文学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在物理领域,近日,西湖大学刘仕团队“看见”了一类全新的螺旋结构——

北京时间7月26日晚间,西湖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刘仕团队,以“Giant piezoelectric effects of topological structures in stretched ferroelectric membranes”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并入选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他们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发现对经典铁电材料钛酸铅施加适当的应变,可诱导出由电偶极子构建的拓扑结构——螺旋铁电。而在这个螺旋结构中,高度关联的电偶极子在电场作用下,能够发生协同的小角度旋转,产生巨大的压电效应【1】。

换句话说,利用“AI+分子动力学”的研究手段,他们揭示了一类已被广泛研究的铁电材料的新奇物理特性,包括未曾出现过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让“老树”绽放新的“花朵”。

西湖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博士生胡逸豪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刘仕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生杨季元在分子动力学方面提供了重要帮助。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3.046802


PART.01

铁电,以铁磁为师:从“无之以为用”,到实空间拓扑结构的发现


铁电的故事,必须要从铁磁讲起。

人类对铁磁材料的研究已久,它指的是在没有外加磁场下,也会具有磁性的物质(自发磁化,见图1左图)。由于最早发现的磁性材料往往含有铁元素,所以被命名为“铁磁”。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指南针、冰箱贴,利用的都是铁磁材料,而磁性存储则在现代科技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可靠、高密度和长期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铁电材料则是直到19世纪初才被发现,它指的是在没有外加电场下,具有自发电荷极化的材料。

科学家们注意到,铁电材料与铁磁材料在物理特性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中最“瞩目”的便是在对称性上的破缺。对称性,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许多应用利用的是这种性质的破缺,或者说,“不对称”——如春秋思想家老子曾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铁磁材料,破缺的是时间反演对称性,简单理解,就是当电流方向反转,产生的磁场方向也会反转;而铁电材料,破缺的是空间反演对称性,这指向的是内部正负电荷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对称(由此形成电偶极子,见图1右图)。

图一 破缺时间反演对称的铁磁和破缺空间反演对称的铁电

总之,在探索铁电材料的过程中,“以铁磁为师”就成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人们常常尝试在铁电材料中,寻找在铁磁材料中已观察到的类似的现象;用磁场可以操控铁磁材料的物理过程,用电场也能操控铁电材料的相似过程。渐渐地,一对对“兄弟”般的(实空间)拓扑结构映入眼帘:铁磁中有涡旋、斯格明子、麦纫等形态,铁电中就有极性涡旋、极性斯格明子、极性麦纫等“对应”的结构。

图二 铁磁材料中丰富的拓扑磁序

目前,有一种拓扑结构,存在于铁磁中,但鲜有在铁电中被发现:螺旋(磁性)。它的起源较复杂,通常是多种量子效应竞争的结果,但这些效应在铁电材料中往往并不显性存在。它真的是例外吗?有可能获得具有电场可控的“螺旋铁电”吗?

当西湖博士新生胡逸豪从导师刘仕手里接过第一个研究课题的时候,那是2020年的夏天,这对师生都没有志在破解这样一个谜题。

对于本科刚毕业的胡逸豪来说,虽然他出身物理专业,但铁电对他来说近乎一个全新的领域,他更熟悉的是曾经参赛并获奖的龙舟和攀岩这项极限运动的世界;而于从事计算物理和计算材料学研究的PI刘仕而言,此刻距离他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独立指导博士生刚满一年,和学生合作课题尚需摸索和磨合。在一番讨论后,刘仕交给胡逸豪的是一个“入门级”的项目: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理想情况下(0 K,绝对零度)钛酸铅(PbTiO₃)的自发电荷极化随应变的变化。

典型的材料、常用的计算方法和成熟的研究方向,汇聚在了这个“量身定制”的课题中:钛酸铅,是最典型的铁电材料,在铁电领域的地位犹如果蝇之于遗传生物学、硅之于半导体、石墨烯之于二维材料,一直以来作为模型体系被广泛研究;密度泛函理论,是计算物理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能够在不依赖实验参数的前提下,精确预测材料的性质,因此也被称作第一性原理计算;施加应变(加一个外力,可想像为“拉一下”)来调控钛酸铅铁电极化的大小和方向,也是许多研究者探讨过的课题。

“入门计算物理研究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我希望学生从一个典型体系出发,熟悉相关领域的基本物理概念、掌握相关计算工具。”刘仕回忆初衷说,这个学科以计算机为工具,研究、发现物质的结构及运动规律。

这个团队习惯在办公软件上记录课题确立日期,这一天是2020年8月27日,杭州刚告别一串38℃的高温,天色阴了下来。那时候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简简单单”的课题,将开启他们接近四年的“螺旋上升”的探索之路。


PART.02

看见原子们的舞蹈:分子动力学+AI,“摄影机”破译铁电材料动态结构

在PI刘仕负责的多尺度材料模拟实验室里,团队成员们总在关心一个问题:原子们在做什么?他们关心的并不是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们”,也就是原子集体化,所谓跨尺度的行为;他们也不执着于这些原子某个瞬间,或者说一段时间下来的平均状态,而是想知道原子们的动态变化过程。

如果想了解大自然中一群动物的行为,我们需要用上摄影机,进行实时的记录;而针对微观层面、构成物质的原子,能不能也有一台类似的机器,来“观察”它们的举动?

刘仕团队找到了。他们实验室自成立以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利用高精度的第一性原理数据来训练深度神经网络——这种网络能够描述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也称作深度势能【2】)。原本,想要知道两个原子间“发生了什么”,人们需要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可想见,对于大量的原子来说,计算成本非常高;但现在,AI学习了第一性原理相关数据后,就可以直接进行描述了。有了AI的描述,辅之以分子动力学——一种基于牛顿力学模拟多原子系统随时间演化的数值模拟方法,“摄影机”就此诞生——这一全新的计算工具正如电脑中的高精度摄影机,能够模拟上(百)万个原子在温度和电场共同作用下的集体行为,直接“看到”到构成材料的大量原子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

一边,实验室在研究方法取得“势如破竹”进展,另一边,胡逸豪的课题研究却显现了一个令导师也“摸不着头脑”的现象。计算显示,在绝对零度和相同的应变下,钛酸铅可具有不同的极化状态,但状态间的能量非常接近(1 meV/atom量级)。事实上,铁电材料的许多实际应用场景都是在室温,存在天然的能量“波动”(即热扰动能量尺度,约25 meV/atom)——原子本身都在动,且这个“干扰”数值远大于上面所说的状态间的差值。也就是说,在室温环境下,钛酸铅很有可能从一个极化状态自发转变为其它的极化状态,这也意味着这个课题所揭示的绝对零度下的“极化-应变关系”对于理解室温下的钛酸铅现象意义有限。

故事发展到这里,大可以画上一个得体的句点。但是,PI刘仕决定把它变成一个新的起点:“我一直觉得我们做计算物理研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为实验提供有指导意义的结论,而非仅关注实验上难以实现的理想情况。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用分子动力学,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室温条件下钛酸铅的真实状态。”

倒回去看,这个团队同期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赋予了他们继续深入研究钛酸铅基础物性的关键技术。近几年,刘仕课题组与合作者已成功开发了一系列铁电材料的深度势能模型【3-4】,并且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一类重要的半导体工艺兼容的铁电材料——二氧化铪的新奇物性,相关成果也已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5-6】。在最近的工作中,课题组成员博士生武静、杨季元和刘袁今生等继续运用具有注意力转移机制的深度势能,成功开发了适用于一大类钙钛矿铁电材料的通用力场UniPero【7】:一个模型即可描述涵盖14种金属元素的钙钛矿氧化物及其固溶体,也就是描述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此前,通常每种材料体系都需单独开发模型,难以系统研究组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没错,钛酸铅正是一类钙钛矿铁电材料。也就是说,他们已有一台适合“观赏”钛酸铅原子“舞蹈”的“摄影机”了。

图三 基于深度势能的钙钛矿氧化物通用力场


PART.03

无心插柳柳成荫:意外发现的螺旋铁电,及更优异的压电性能

借助实验室研发的这一强大的工具,胡逸豪继续踏上了征程,并邀请到了实验室的另一位博士生杨季元加入这个课题。自然,在这些年间,钛酸铅并不是这位博士生手头的唯一课题,也时常有文章发表,但它始终都在那里,他们也从未选择放弃。

砌而不舍,金石可镂。很快,这个三人研究小组逐一挖掘出了钛酸铅世界中潜藏的宝藏。谁能想到,在这个被长期研究的铁电界“果蝇”材料中,竟然蕴藏着许多新的物理机制。

比如,还记得那个令他们不解的、能量相近的钛酸铅的极化状态吗?研究发现,在室温下,这些状态实际上是以复杂畴结构的形式呈现的。我们可以把铁电材料中的电偶极子,抽象理解为微观尺度上像指针一样的“小箭头”;其中,(极化)方向相同的“箭头”会形成“一块”极化畴区域,不同取向的极化畴间,是分隔它们的畴壁,就像一道道城墙。研究团队“看到”,在钛酸铅中,这些畴壁极易发生移动;尤其是在一定的(面内)应变条件下,畴壁甚至可以自发振荡。放大看,这些畴壁处的电偶极子,就像一个个紧密咬合的齿轮,在电场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协同的、小角度的旋转,从而实现不同极化畴之间的转化。

这说明什么呢?从宏观角度看,这意味着只要在钛酸铅外部施加一个很小的(面外)电场,就可以带来应变上的巨大变化,简单理解,电能和机械能,可以在此转化。这正是压电效应,生活中常见的打火机,医院中广泛使用的超声波仪器,高新技术中使用的微纳机电系统,能对水下物体进行探测的声呐,应用的都是这个原理。

由此,刘仕团队揭开了钛酸铅在压电效应上潜藏的优越性。进一步数值计算表明,仅需(在面内)施加一个约1.2%的应变,就能在不改变组分的前提下,利用钛酸铅具有自发移动能力的畴壁,将压电系数从80 pC/N提升到250 pC/N;也就是说,压电性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同时,这个结果也为提升铁电钙钛矿的压电效应提出了一种新机制,和先前被广泛接受的、通过掺杂其它元素诱导准同型相界的方法,有着显著不同。

一切都很圆满,再一次,师生们大可以选择庆祝并完结这场探索。但在一次讨论中,胡逸豪又抛出了一个新的“奇怪”之处:当对钛酸铅施加一个面内等轴拉伸应变时,体系具有均匀的面外极化;然而,沿着面外方向看去,虽然同一层的电偶极子的面内分量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但是相邻层的电偶极子的取向确存在一个固定的角度;结果就是,电偶极子在三维空间中构成了一个螺旋结构。

图四 铁电螺旋示意图

其实在提出的时候,胡逸豪并不确定他的观察是否有研究价值——毕竟,你应该还记得,在铁电体系中,螺旋结构一直是一个接近“空白”的存在。但面对反常,这个团队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决定再次展开研究。

在不同的温度和应变下,刘仕团队重复进行了多次模拟,均得到了螺旋结构的结果。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螺旋结构展现出了比之前的多畴结构更优良的压电性能,其压电系数甚至可以超过320 pC/N。

利用分子动力学所提供的原子级空间精度和飞秒级时间精度,研究团队“观察”发现,这个螺旋结构在室温下可以绕着螺旋轴发生随机旋转,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这表明整个体系中的电偶极子高度关联。同时,沿着面外方向,没有相邻电偶极子是完全平行,可以认为每一层的电偶极子都处于“畴壁”之中,它们都可以在一个小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小角度旋转,从而带来巨压电效应。这和上文提到的畴壁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螺旋铁电可以被认为是畴壁密度极高的情况。

当胡逸豪在实验室的办公软件上记录这些理解时,他发现时间已经是2023年02月17日了。此后,胡逸豪和刘仕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进一步发展了描述螺旋铁电的朗道-金兹堡理论模型,从原理上更好地解释了螺旋铁电无规则旋转的现象。

这一次,他们近四年研究历程中无心插下的柳条,终于化作了浓密茂盛的林荫。


PART.04

多者异也:为什么我们要关心原子们的集体行为?

未来,螺旋铁电在研究手性声子、非共线铁电拓扑等方面也有望发挥独特的作用。目前,刘仕团队也已在实验上有可能制备的超晶格体系中发现了螺旋铁电,期待将来能有实验团队能够进一步验证这些预测结果。

从物理层面上来说,这项研究发现了铁电体系中的螺旋拓扑结构,并提出了利用拓扑结构提升压电性能的新手段。就科学方法论而言,正如本研究中AI辅助的分子动力学,挖掘出了钛酸铅新奇的物理性质,新的开云app官网下载安卓 方法,可以为传统、经典材料体系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人们经常讨论“结构决定性能”,这项研究则表明了“动态结构”之于材料性能的重要性。

多者异也,“More is Different”。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1972年在Science发表的经典论文的标题。西湖大学理论物理讲席教授吴从军概括说,这篇文章给出了凝聚态物理的主旨——可以理解为,研究大量粒子的“社会学”行为,并探求其背后的“社会组织”原则,像超导、超流这些重要现象,都是和大量粒子相关。志在揭示凝聚态物理中复杂功能材料的“动态结构-宏观性能关系”,这也正是刘仕团队由始至终关注着原子们的“群舞”,而不是某个原子“独舞”的重要原因。

菲利普·安德森在他的文末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量变引起质变。其实,谁能说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是如此呢?

在我们的采访中,团队反复提及:这个课题不是设计出来的。确实,从当年那个“入门级”好上手的小项目,到最终引起物理领域重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三位审稿人浓厚兴趣、并被随即接收的文章,再到入选编辑推荐,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远在计划之外,其进展也如螺旋般上升。

在这背后,既是团队为了描述一个看似习以为常的体系的跨尺度动力学行为,而综合运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模拟、唯象理论等多种计算物理方法,以及相关课题作的重要积累和铺垫。同时,也是物理人、科研工作者的态度、思维和直觉,刘仕解释说:“AI确实为计算物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使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度重新审视领域定论。然而,要想让AI辅助的科研模式真正转化为有价值的物理发现,我们还需要保持耐心的科研态度,具备超越现象描述的定量思维、以及不可或缺的物理直觉。只有建立在深刻的物理理解的基础之上,数据才能被提炼形成物理图像和物理模型。”

参与成员合影,从左往右分别为:刘袁今生,杨季元,胡逸豪,刘仕,武静


[1] Yihao Hu, Jiyuan Yang, Shi Liu*, "Giant Piezoelectric Effects of Topological Structures in Stretched Ferroelectric Membranes", Phys. Rev. Lett.133, 046802 (2024), Editors’ Suggestion

[2] L. Zhang, J. Han, H. Wang, R. Car, and W. E, Deep potential molecular dynamics: A scalable model with the accuracy of quantum mechanics, Phys. Rev. Lett. 120, 143001 (2018).

[3] Jing Wu, Yuzhi Zhang, Linfeng Zhang, and Shi Liu*, “Deep learning of accurate force field of ferroelectric HfO2”, Phys. Rev. B103, 024108 (2021)

[4] Jing Wu†, Liyi Bai†, Jiawei Huang, Liyang Ma, Jian Liu, and Shi Liu*, “Accurate force field of two-dimensional ferroelectrics from deep learning”, Phys. Rev. B104, 174107 (2021), Editors’ Suggestion

[5] Liyang Ma and Shi Liu*, “Structural polymorphism kinetics promoted by charged oxygen vacancies in HfO2”, Phys. Rev. Lett. 130, 096801 (2023)

[6] Liyang Ma+, Jing Wu+, Tianyuan Zhu, Yiwei Huang, Qiyang Lu, Shi Liu*, “Ultrahigh oxygen ion mobility in ferroelectric hafnia”, Phys. Rev. Lett. 131, 256801 (2023)

[7] Jing Wu+, Jiyuan Yang+, Yuan-Jinsheng Liu+, Duo Zhang, Yudi Yang, Yuzhi Zhang, Linfeng Zhang, and Shi Liu*, “Universal interatomic potential for perovskite oxides”, Phys. Rev. B 108, L180104 (2023)


多尺度材料模拟实验室

刘仕课题组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开发和应用多尺度计算材料模拟方法,旨在将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计算物理方法有机结合,实现跨尺度的材料模拟,从而揭示凝聚态物理中复杂功能材料和量子材料的构性关系。目前,课题组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数据驱动的多尺度理性设计复杂固溶体氧化物、多序参量耦合的量子材料设计、以及实空间拓扑结构动力学等。课题组长期招收博士生(申请+考核)。

课题组网站:liutheory.westlake.edu.cn

联系方式:liushi@westlake.edu.cn

Baidu
map